隰桑木落

爱文史爱诗歌爱孔明❤️

为什么反感过分磕CP​却同时又支持史同圈⭕

在我看来,历史真爱粉一般都坚定不移认为历史应当是记载在书帛上的客观实际,是以理性、克制、真实为依托的史料,它虽然比不得古迹文物等第一手资料,却是最不能忽略和遗忘的一部分,毕竟我自己也这么认为。“灭其国,先毁其史”,便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冷冰冰的古物还是冗长的史书,它们都太克制了。历史的本质是人啊,有人参与的故事,又怎么能只留下理智呢?正因为如此,后人才需要史同,或者说,是需要那种克制之外的放肆和人情味。在理性客观外,历史太需要那一份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了。
史书上的寥寥数语,也许包含了热血激昂,包含了缠绵悱恻,亦或淡化了真正的血腥与死亡,掩盖了喷薄而发的情感和动人心魄的灵魂。而这些,史书不会记得,可是相当于史同的那些文字却会记得,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诚斋说着“半是交情半是私”的元白,看到罗贯中开始写出历史演义体长篇小说,看到同人故事《金瓶梅》,看到一个又一个诸如“李杜”“二窗”“双白”“苏梅”“刘柳”以及“竹林七贤”“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等并称。其实某种意义上,史同圈古已有之。
相比于历史中的其他方面,人之间的故事更能称之为佳话,也更能体现历史的温度。风雨里的守望,薪火中的传承,有一个人可以与你一道并且即使百年千年后都能够被一同提起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幸福。
正是“生前曾并辔,死后亦齐名”了。
经常见到诸如“搞不懂史圈人对封建剥削阶级共情的点在哪里”​的言论,以证明读史不应该推崇或者喜爱上历史人物。
然而实际上是那些真的做到了被人民推崇和喜爱的统治阶级领导者,他们早已经被人民所选择过了,人民爱的从来不是他们身上“封建”“剥削”的一面,而恰恰正是那种超越了阶级与时代的人性光辉。
很多时候喜欢读历史的人也会迷茫于“这些人放到如今就是彻底的贵族或上层社会,我可能连见一面都是不可能的”的失落感,但是要知道,读史让我们最大限度接近了现实里可能永远够不到的人,然而读史的意义又远不止于此,你所爱的其实和当时的人民是一样的,是那个超越了局限的灵魂,你所应该懂得的,也必定是历史和人可以让我明白什么,以一种超越了时空局限的视角。
最重要的,也是“爱民者,民恒爱之。”

评论

热度(9)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